摘自:文汇报
新一届毕业生“找饭碗”的工程眼下已经启动。当沪上很多高校的大四学生正在为如何在自己简历上填满“社会经历与实践”一栏而抓耳挠腮时,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学子们却明显感觉到了自身的优势:就读上外西语系西班牙语、荷兰语、葡萄牙语、希腊语等专业的学生,超过90%以上都有出国游学、参加国际学术论坛或担任国际重要赛事志愿者的经历;在上外管理学院,每10名学生中就有1人参与过国际性的学生交流项目或大赛……
常年被就业市场捧为“香饽饽”,上外学子身上展现的竞争力,与上外坚持“国际化”的特色办学思路密不可分。再过两个月,这所“江南第一高等外语学府”的学校将迎来她的60岁生日。站在新的发展起点,这所在上世纪只立足于“培养多语种人才的外国语学院”,在谋划未来蓝图时已经有了更加精准的定位:聚焦国家战略,服务上海发展,培养国际型特色人才。
上外毕业生颇具职场竞争力
“上外目前有各国留学生多达3000名,已经占到全校学生总数的30%。”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吴友富把“30%”这个指标看得很重,因为目前很多发达国家在对大学进行评估时,国际学生所占比例已是一个重要指标,基本要求为10%。因此,“30%”不仅是展现上外“国际化”办学的一个重要参数,对更多本土的上外学生来说,也是一项得天独厚的优势。“世界知名的一流学府都有国际化的育人环境,学生在学校里就能接触到不同国家的文化,从而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、沟通、理解,而这不仅是学习外国语的最终目的,也是培养高端国际型人才的必要条件。”
坚持把“国际化”作为办学方向,上外积极拓展国际间的学术交流和合作办学。目前,该校已与世界上60多个国家的100多所知名学校建立了多层次的校际交流合作关系。把优秀学生派遣到国外知名大学留学、参加重要的学术论坛、鼓励学生参加国际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,成为上外培育英才的重要手段。
“和沪上以及国内其他重点高校相比,上外学子在全球各类学生赛事上拿奖的比例很高,这也构成他们在职场上的核心竞争力”,据上外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党总支书记、副院长于朝晖介绍,近年来该院已有累计30余人次携论文参加素有“小达沃斯”之称的瑞士圣加仑国际管理论坛(ISC),累计20余人次参加全球赛扶学生创业大赛(SIFE);累计10余人次出席哈佛的“哈佛双极年会”和模拟联合国大赛……在管理学院,参与国际交流项目的学生数占到全院学生数的15%。
启动创新平台建设,锻造国际型人才
作为培养国际型人才的摇篮,上外在立足传统学科优势和办学特色的同时,主动把对接国家战略作为办学和人才培养的目标。从08年初,上外在全校范围内启动“国际型人才培养创新平台建设”。
“孕育国际型特色人才,必须在现有的教学体制上有重点突破,打破学科建设资源的部门分割。”上海外国语大学校长曹德明教授透露,作为创新平台建设的一项重要成果,一个旨在为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和涉外机构输送高端人才的“国际公务员班实验班”,已经在上外英语学院正式挂牌成立。
瞄准高端“语言”市场,输送稀缺人才
据统计显示,目前全国设有英语专业的高校已达900多所,英语人才济济。然而,作为一所老牌的高等外语学府,上外看到的却是国内高端“语言”市场上的一个空白段。
“英语以及二外教育看上去风生水起,但目前高校培养的外语人才,还远远不能满足国家和城市发展的需要。”在上外高级翻译学院,不少长期从事语言和翻译教学的专家们通过“摆事实”的方法,讲述他们的深层忧虑。
目前世界上95%的国际会议都采用同声传译,但国内严格意义上的同声传译人才奇缺,总共不超过50人;在更高级的国际商务会谈中,对翻译的要求已经不再是双语,而是能在三种语言之间自由切换,但多语言高级翻译人才十分稀缺。
服务国家和上海发展的战略需要,培养高端语言市场的稀缺人才,这正是上外今后的方向。在上外另一个培养高精尖专业外语人才的“重镇”―――高级翻译学院,为了锻造一批高水平翻译人才,办学6年来,高翻学院坚持走精品教育路线,对学生实施极其严格甚至是堪称严酷的训练。具有大学英语8级或高级口译水平的入学新生,要经过多重训练和层层筛选后,才有机会接触到“同声传译”的专业训练。
上外高翻学院是国内唯一一所跻身世界排行15强的专业口译项目办学机构,并于今年获准成为国际翻译高校联合会(简称CIUTI)的正式会员。从03年以来,上外高翻学院已有20名学员获得了由联合国翻译司和国际同传协会颁发的同传译员证书。
|